探访“机器人王国”



  
机器人产业的热度正在不断攀升。


  在此前召开的两院院士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科学家提出了这样一个命题:我国将成为机器人的市场,我们不仅要把我国机器人水平提高上去,而且要尽可能多地占领市场。


  那么,中国目前的机器人研发情况如何?我们的技术和制造能力能不能应对这场竞争?带着这些问题,《中国科学报》记者来到中国机器人的发源地——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进行了深入采访。


  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


  1958年,伴随着我国个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的实施,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应运而生。


  “五十多年来,沈阳自动化所在自动化科学与工程领域不断探索,为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作出突出贡献,是机器人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机器人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等9个国家及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的依托单位。我们的主要研究方向是机器人、工业自动化和光电信息处理。”沈阳自动化所党委书记、副所长桑子刚向记者介绍。沈阳自动化所作为中国机器人事业的摇篮,在中国机器人事业发展史上创造了二十多个,引领了中国机器人技术的研究发展。


  据了解,我国首台能够完成潜水深度6000米的自主水下机器人CR-01,就是沈阳自动化所的科研成果。而近年来,不断刷新海试深度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其的“龙脑”——具备自动定向、定深、定高以及悬停定位功能的控制系统,也是由该所自主研制。


  “可以说,沈阳自动化所在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桑子刚说。


  在去年发生的四川芦山地震中,沈阳自动化所研发的变形机器人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断壁残垣内,只需要一个狭小的空间,变形机器人就可以进入其中,搜索生命信号。


  在实验室内,记者见到了这个有着黄色外壳、不足一米高的变形机器人。它能够依靠两个轮子自由行走,当遇到类似楼梯的障碍时,可以随时变换两个轮子的高度,自主变化自己的机械“身形”,爬上障碍物。


  “这种类型的机器人其实有很多种,它们具有高通过能力,良好的机动性、环境适应性、耐久性等显著特点,满足灾后搜索与救援、反恐防爆、城市作战侦察等任务需求。”沈阳自动化所研究员李斌介绍说,“目前,废墟洞穴搜救可变形机器人已在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进行了示范应用,形成了产品化的机器人装备。”